第7章 燕赵风云,潜龙在渊图破壁(1/2)
蒋瓛的离去,如同搬走了压在北平城头的一块巨石,虽然朱元璋的目光依旧如影随形,但至少空气中那种令人窒息的监视感减弱了许多。
朱棣知道,这短暂的安宁,是用他精湛的“演技”换来的,他必须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加速他的布局。
北平,古称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片土地的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是天然的兵源之地。
朱棣深知,要想在未来的风暴中立足,一支强大的、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是必不可少的。
“朱能,王府护卫的训练,进行得如何了?”朱棣在书房召见了他最信任的武将之一。
朱能,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是朱棣在北平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勇猛且忠诚。
他抱拳道:“回王爷,按照您的法子,每日加练体能、队列、搏杀之术,兄弟们士气高昂,战力已非往日可比!只是……人数终究有限,且多为新兵,缺乏实战经验。”
朱棣点点头,这是个现实问题。王府护卫的数量是有限制的,难以大规模扩充。他沉吟道:“实战经验……倒是个难题。北平地处边境,虽有小股蒙古游骑滋扰,却不足以为我所用。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样,你从护卫中挑选最为精锐、可靠者百人,组成一支‘夜不收’,由你亲自带领,秘密前往长城沿线,探查地形,熟悉路径。
若遇小股敌人,可相机行事,务必以锻炼队伍、获取情报为首要目的,切记不可恋战,暴露行踪。”
“夜不收”是明代边军的侦察兵,朱棣借用了这个名号,实则是想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特种侦察与突击力量。
朱能闻言,精神一振:“末将领命!定不负王爷所托!”
解决了部分军队训练和实战问题,朱棣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和民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支持,一切都是空谈。
之前被蒋瓛搅黄的一些经济举措,如今可以重新提上日程了。他再次找到了那位因“直言进谏”而被降职到北平的前户部主事,此人姓陈名敬,颇有才干,因得罪了朝中权贵而被贬。
朱棣以礼相待,直抒胸臆:“陈先生,北平苦寒,民生艰难,本王有意改善,奈何才疏学浅,特向先生请教。”
陈敬见燕王如此谦逊,且所言非虚,心中感动,便不再藏私,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规范盐铁专卖、鼓励垦荒等。
朱棣大喜,当即任命陈敬为王府记使,辅佐自己处理经济事务。在陈敬的协助下,朱棣:
推广新作物与农具:他让人秘密从南方引入了一些高产或适应性强的作物种子(如改良的土豆、番薯等,他模糊了来源,只说是“海外奇珍”),并大力推广他记忆中的曲辕犁、龙骨水车等改良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整顿商贸:利用北平作为边境互市的枢纽地位,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降低税收,吸引外地商旅,同时组织王府力量,秘密经营一些利润丰厚的产业(如皮毛、药材、瓷器贩运)。
兴修水利:组织民力,疏浚了北平附近几条淤塞的河道,既方便了灌溉和运输,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患。
这些举措,短期内效果尚不明显,但假以时日,必能让北平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为朱棣积累起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朱棣也没有放松对人才的招揽。
他深知,成就大业,人才是根本。除了张玉、朱能、陈敬等人,他还通过各种渠道,秘密联络那些在朝中不得志、或因直言进谏而被贬斥的官员、文人,以及江湖上的奇人异士。
他礼贤下士,不计出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且忠心可靠,他都愿意接纳。这些人,或成为他的谋士,或成为他的将领,或成为他散布情报、联络各方的眼线。
当然,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
朱棣知道,这短暂的安宁,是用他精湛的“演技”换来的,他必须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加速他的布局。
北平,古称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片土地的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是天然的兵源之地。
朱棣深知,要想在未来的风暴中立足,一支强大的、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是必不可少的。
“朱能,王府护卫的训练,进行得如何了?”朱棣在书房召见了他最信任的武将之一。
朱能,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是朱棣在北平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勇猛且忠诚。
他抱拳道:“回王爷,按照您的法子,每日加练体能、队列、搏杀之术,兄弟们士气高昂,战力已非往日可比!只是……人数终究有限,且多为新兵,缺乏实战经验。”
朱棣点点头,这是个现实问题。王府护卫的数量是有限制的,难以大规模扩充。他沉吟道:“实战经验……倒是个难题。北平地处边境,虽有小股蒙古游骑滋扰,却不足以为我所用。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样,你从护卫中挑选最为精锐、可靠者百人,组成一支‘夜不收’,由你亲自带领,秘密前往长城沿线,探查地形,熟悉路径。
若遇小股敌人,可相机行事,务必以锻炼队伍、获取情报为首要目的,切记不可恋战,暴露行踪。”
“夜不收”是明代边军的侦察兵,朱棣借用了这个名号,实则是想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特种侦察与突击力量。
朱能闻言,精神一振:“末将领命!定不负王爷所托!”
解决了部分军队训练和实战问题,朱棣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和民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支持,一切都是空谈。
之前被蒋瓛搅黄的一些经济举措,如今可以重新提上日程了。他再次找到了那位因“直言进谏”而被降职到北平的前户部主事,此人姓陈名敬,颇有才干,因得罪了朝中权贵而被贬。
朱棣以礼相待,直抒胸臆:“陈先生,北平苦寒,民生艰难,本王有意改善,奈何才疏学浅,特向先生请教。”
陈敬见燕王如此谦逊,且所言非虚,心中感动,便不再藏私,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规范盐铁专卖、鼓励垦荒等。
朱棣大喜,当即任命陈敬为王府记使,辅佐自己处理经济事务。在陈敬的协助下,朱棣:
推广新作物与农具:他让人秘密从南方引入了一些高产或适应性强的作物种子(如改良的土豆、番薯等,他模糊了来源,只说是“海外奇珍”),并大力推广他记忆中的曲辕犁、龙骨水车等改良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整顿商贸:利用北平作为边境互市的枢纽地位,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降低税收,吸引外地商旅,同时组织王府力量,秘密经营一些利润丰厚的产业(如皮毛、药材、瓷器贩运)。
兴修水利:组织民力,疏浚了北平附近几条淤塞的河道,既方便了灌溉和运输,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患。
这些举措,短期内效果尚不明显,但假以时日,必能让北平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为朱棣积累起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朱棣也没有放松对人才的招揽。
他深知,成就大业,人才是根本。除了张玉、朱能、陈敬等人,他还通过各种渠道,秘密联络那些在朝中不得志、或因直言进谏而被贬斥的官员、文人,以及江湖上的奇人异士。
他礼贤下士,不计出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且忠心可靠,他都愿意接纳。这些人,或成为他的谋士,或成为他的将领,或成为他散布情报、联络各方的眼线。
当然,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