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回答”,有效回答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与齐景公这样一段对话。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回答:“鲁国的仲尼。”

    齐景公又问:“仲尼是贤人吗?”

    子贡回答:“是圣人啊!岂止是贤人呢?”

    齐景公追问:“他是什么样的圣人呢?”

    子贡回答:“不知道。”

    齐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贡回答:“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齐景公无法再问了。

    子贡应该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却因随口应对“不知道”而遭来责难。

    面对责问,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徒,他用戴天不知天之高、践地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来类比就学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不仅做出了圆满的回答和解释,而且赞美了孔子的伟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这时,你心中如果真的没有答案,或根本不想回答,那么最常用的巧妙答法就是使用无效回答。

    无效回答其实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

    一男士问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

    小李:“不是什么大病。”

    “那到底是什么病?”

    “一点小病。”

    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有些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含混回答,如上所述。

    二是答非所问。

    我国一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工作人员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

    ”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或否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