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渠道先行 威尔启航(1/3)
1981年6月的香港,初夏的风带着湿热,吹得中环的梧桐叶沙沙作响。
金门大厦办公室里,林英指尖划过桌上的产品设计图——拉杆箱的线条流畅,时装的款式新颖,内衣的剪裁精致,可这些东西要卖出去,得有像样的渠道。
“陈默,让霍建宁过来一趟。”林英按下内线电话,语气笃定。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铜锣湾、中环、机场,三个核心地段必须拿下商铺,既要做零售,也要树品牌。
半小时后,霍建宁拿着商铺租赁资料走进来:“林生,铜锣湾时代广场附近有个120平方米的商铺,业主急售,报价800万港币;中环写字楼底层有个80平方米的商铺,租金每月10万港币,可签五年;机场的商铺比较紧张,只有一个60平方米的空位,租金每月8万港币。
“都要了。”林英毫不犹豫,“铜锣湾的商铺直接买下来,作为旗舰店;中环和机场的先租五年,尽快签合同。
另外,让猎头加把劲,服装和内衣设计师必须在半个月内到位,薪资再提20%。”
霍建宁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我这就去办,保证三天内搞定商铺合同。”
送走霍建宁,林英拿起电话,拨通了和记黄埔装修公司的电话:“让你们的首席设计师过来,我要亲自对接商铺装修方案。”
下午,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周涛带着图纸赶来。
林英指着桌上的草图:“三家商铺统一风格,主打简约时尚,用白色和浅灰色为主色调,墙面做嵌入式展示架,地面铺防滑大理石,橱窗要做成弧形,突出产品的质感。”
周涛看着林英画的细节图——展示架的高度、灯光的角度、试衣间的布局,甚至连收银台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忍不住赞叹:“林先生,您的眼光太专业了,比我们做了十几年的设计师还懂行!
“细节决定成败。”林英笑着说,“明天开始,我们每天对接两小时,把设计图定下来,一周内必须开工。”
接下来的两天,林英和周涛泡在会议室里,一点点打磨设计图。
展示架的层板要倾斜15度,方便顾客拿取;试衣间要装全身镜和暖光灯,显身材又显肤色;箱包区要做旋转展示台,让顾客360度看到产品——每一个细节,林英都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
周涛心里越发佩服,原本以为只是个不懂设计的老板,没想到对美学和实用主义的结合,比专业人士还透彻。“林先生,按您的要求,设计图肯定能让顾客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工厂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王建军的塑料厂已经转型为箱包厂,第一批拉杆箱样品出炉;李红梅的服装厂赶完了旧订单,正在调试新设备;张卫国的内衣厂也订好了专用机器,就等设计师到位。
6月15日,拉杆箱的专利申请正式通过。
林英第一时间赶到箱包厂,看着生产线上的样品——黑色的18寸拉杆箱,万向轮顺滑无声,拉杆伸缩自如,只是边角的弧度有点生硬,拉杆的手感还能再优化。
“老王,这里要改。
”林英指着箱角,“弧度再加大10度,避免磕碰;拉杆的握柄换成软胶材质,握起来更舒服;另外,多设计几个款式,从12寸的登机箱到28寸的托运箱都要做,重点生产18寸到24寸的主流款,颜色除了黑色,再增加银色、蓝色、粉色。
王建军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林先生放心,一周内就能改好,新款式的模具也会尽快开出来。”
林英又去了服装厂和内衣厂。
李红梅的工厂里,手包和公文包的样品已经做出来,林英拿起一个黑色公文包,指出肩带的缝线太密,内侧的口袋可以再加一个拉链——“商务人士的东西要安全,多一个拉链,多一份放心。
金门大厦办公室里,林英指尖划过桌上的产品设计图——拉杆箱的线条流畅,时装的款式新颖,内衣的剪裁精致,可这些东西要卖出去,得有像样的渠道。
“陈默,让霍建宁过来一趟。”林英按下内线电话,语气笃定。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铜锣湾、中环、机场,三个核心地段必须拿下商铺,既要做零售,也要树品牌。
半小时后,霍建宁拿着商铺租赁资料走进来:“林生,铜锣湾时代广场附近有个120平方米的商铺,业主急售,报价800万港币;中环写字楼底层有个80平方米的商铺,租金每月10万港币,可签五年;机场的商铺比较紧张,只有一个60平方米的空位,租金每月8万港币。
“都要了。”林英毫不犹豫,“铜锣湾的商铺直接买下来,作为旗舰店;中环和机场的先租五年,尽快签合同。
另外,让猎头加把劲,服装和内衣设计师必须在半个月内到位,薪资再提20%。”
霍建宁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我这就去办,保证三天内搞定商铺合同。”
送走霍建宁,林英拿起电话,拨通了和记黄埔装修公司的电话:“让你们的首席设计师过来,我要亲自对接商铺装修方案。”
下午,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周涛带着图纸赶来。
林英指着桌上的草图:“三家商铺统一风格,主打简约时尚,用白色和浅灰色为主色调,墙面做嵌入式展示架,地面铺防滑大理石,橱窗要做成弧形,突出产品的质感。”
周涛看着林英画的细节图——展示架的高度、灯光的角度、试衣间的布局,甚至连收银台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忍不住赞叹:“林先生,您的眼光太专业了,比我们做了十几年的设计师还懂行!
“细节决定成败。”林英笑着说,“明天开始,我们每天对接两小时,把设计图定下来,一周内必须开工。”
接下来的两天,林英和周涛泡在会议室里,一点点打磨设计图。
展示架的层板要倾斜15度,方便顾客拿取;试衣间要装全身镜和暖光灯,显身材又显肤色;箱包区要做旋转展示台,让顾客360度看到产品——每一个细节,林英都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
周涛心里越发佩服,原本以为只是个不懂设计的老板,没想到对美学和实用主义的结合,比专业人士还透彻。“林先生,按您的要求,设计图肯定能让顾客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工厂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王建军的塑料厂已经转型为箱包厂,第一批拉杆箱样品出炉;李红梅的服装厂赶完了旧订单,正在调试新设备;张卫国的内衣厂也订好了专用机器,就等设计师到位。
6月15日,拉杆箱的专利申请正式通过。
林英第一时间赶到箱包厂,看着生产线上的样品——黑色的18寸拉杆箱,万向轮顺滑无声,拉杆伸缩自如,只是边角的弧度有点生硬,拉杆的手感还能再优化。
“老王,这里要改。
”林英指着箱角,“弧度再加大10度,避免磕碰;拉杆的握柄换成软胶材质,握起来更舒服;另外,多设计几个款式,从12寸的登机箱到28寸的托运箱都要做,重点生产18寸到24寸的主流款,颜色除了黑色,再增加银色、蓝色、粉色。
王建军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林先生放心,一周内就能改好,新款式的模具也会尽快开出来。”
林英又去了服装厂和内衣厂。
李红梅的工厂里,手包和公文包的样品已经做出来,林英拿起一个黑色公文包,指出肩带的缝线太密,内侧的口袋可以再加一个拉链——“商务人士的东西要安全,多一个拉链,多一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