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魏尚考或许是第一个身体力行首先创建非主流意识的人,一般来说大家都是跟风起追随大流,他不,他要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临时替代者。有诗为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群山纵有千般好,不若躬身铸玉台,且昂首,身披霞光碎星斗,莫垂头,星光加冕照江流……

    当大家都在考大学时,他临时做不到;当大家退而求其次,去考成人高考时,他鄙视;当大家既然在技校,就要安分守己,勤奋努力,他不甘心!

    他的目标很明确,他迟早要去参加正规普通高考,不要则已,要则正宗,但他认为自己小青年仍然有机会,不早起不放弃,等等再说,哪怕技校毕了业,也还有的是机会,年轻嘛,年轻就是这么任性。

    那么,临时怎么提升自己呢?

    他决定要学一些值得骄傲的学问,就像前几章提到的东西,尤其是《形式逻辑》,这是思维工具,西方人擅长,东方人严重不足,他要好好地给自己上一课;另外,尤其是字典,他觉得也有必要好好研究研究。

    他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收录字词个字词,他认为从小学甚至到大学,老师都没有讲太多。讲也是蜻蜓点水式,浅尝辄止,严重不足。所以。

    他要自己破解,不断积累,增强理解能力,增强文字和文化积淀。

    ……

    晚自习课,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本专业,或者有的在看纪实文学。

    魏尚考则仔细地看着那本被他翻得几乎散了架的四角号码字典,继续着在笔记本上写着,有几种读音,有几种意思,大致有多少个组词或成语之类:他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张伟阳,尤其杨曼野最是脸上露出不屑表情,认为这样做是多余,认为魏尚考是走火入魔,是个地地道道的异类,甚至是个傻子……他们认为平常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字,关键的那些学会了就行了,实在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字词。

    但魏尚考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字词知道得多了,对于理解将会增强,对于学习其他东西肯定大有帮助,然而恐怕还不止这些……所以,虽然在他们带动下,还有其他甚至更多同学投来耻笑目光时,魏尚考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刷刷刷地在笔记本上抄写着字词的意思,并微微带着一种理解上的沉思……

    在宿舍,他趴在被窝里,字典放在铺盖上,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刷刷刷,旁若无人,无比专注,好像要把字典全吃了。

    高平平同学,背着手,在狭窄床铺间,来回踱着步,四方脸上下唇有点前伸的嘴角似乎有点微笑,时不时瞅向杨曼野和张伟阳,他们也没闲着,在看他们的成人高考自学资料呢?

    杨曼野一边翻着书,一边刻意地脸跟着书页似的;张伟阳也抽着烟,不经意间兴奋地发出“泼”的吐烟圈声,也偶尔向魏尚考投去自豪感的眼神……

    “你看什么?”高平平带着某种眼神问魏尚考。

    魏尚考抬起头,扭过脸看了他一下,“唉,闲来无聊,随便看看呗。”

    “那你怎的还用笔记啥呢?”高平平微微笑着继续问。

    “也没什么,随便记记感兴趣的呗!”魏尚考平淡地勉强着自己,出于礼貌,不得不作着应付。

    “那你像张伟阳杨曼野这样学学成人高考,这样努力的话,应该不瞅不成功,你信吧?”高平平提出了看法。

    “成人高考又不全天上课,又没老师教,只是自己自我研读,……不理想。”魏尚考解释说。这时,张伟阳投来不屑的眼神。杨曼野寒着脸,盯着书,举着冒着火的一支烟。

    高平平说:“哦!那你心里什么是理想的呢?”

    “现在还没考虑,不忙。”魏尚考说。